專訪策展人 陳建騏X張耿華X林強
PUBLISHED: 2024/03/15
文/陳怡靜 圖片提供/臺北流行音樂中心
「哇,這句話真的很有力量!」陳建騏忍不住感嘆。當他第一次讀到李泰祥的這句話時,內心被深深觸動。「音樂不只是聽覺的享受,它更像是一種時間的魔法,讓無形的時間變得有形。」張耿華也點頭附和,「李泰祥的音樂總是能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動,彷彿每一段旋律都是一個時空的切片。」
2023年,適逢李泰祥逝世十週年,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特別策劃了「聲影交織:李泰祥音樂與影像藝術展」,由音樂製作人陳建騏、影像藝術家張耿華,以及聲音藝術家林強共同策展。展覽以李泰祥的音樂為核心,結合當代影像與聲音藝術,試圖透過多重感官的體驗,重新詮釋李泰祥的音樂精神。
其實,在策展之前,我對李泰祥的認識並不算深。」陳建騏坦承,「但當我開始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時,才發現他的音樂是如此豐富且具有層次感。」張耿華則認為,這次展覽不僅是對李泰祥的致敬,更是一次對音樂與影像關係的探索。「我們希望透過影像與聲音的交織,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視覺化可能性。」
展覽取名為「聲影交織」,正是為了突顯音樂與影像之間的互動關係。陳建騏解釋:「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,而影像則是空間的藝術。當兩者結合時,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,觀眾可以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體驗,進入一個全新的感知世界。」
林強則從聲音藝術的角度出發,認為音樂的本質是一種「聲響的流動」。「李泰祥的音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響,像是風聲、水聲,甚至是城市的喧囂。我們希望透過展覽,讓觀眾重新聽見這些被忽略的聲音。」
展覽的設計靈感來自李泰祥的音樂作品,特別是那些充滿時間感的旋律。陳建騏提到:「我們將展覽空間設計成一個時間的迷宮,觀眾可以隨著音樂的節奏,穿越不同的時空片段。」張耿華則補充:「每一段音樂都像是一個時間的切片,我們透過影像的拼接,讓這些切片重新組合,形成一個全新的敘事。」
展覽的第一個區域以李泰祥的經典作品《橄欖樹》為主題,透過影像與聲音的結合,呈現出一種漂泊與追尋的情感。「《橄欖樹》不僅是一首歌,它更像是一種精神的象徵,代表著對自由與夢想的追求。」陳建騏說道。
接著,展覽進入第二個區域,以《錯誤》為核心,探討時間與記憶的關係。「《錯誤》這首歌充滿了對過去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期待,我們透過影像的疊加,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模糊。」張耿華解釋。
最後一個區域則以《告別》作為結尾,象徵著時間的終結與新的開始。「《告別》不僅是對過去的告別,更是對未來的迎接。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區域,讓觀眾感受到時間的循環與生命的延續。」林強說道。
展覽中還特別設置了一個互動區域,名為「聲響實驗室」。觀眾可以透過觸控螢幕,選擇不同的聲音元素,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。「這個區域的靈感來自李泰祥對音樂的實驗精神,他希望音樂不僅是聆聽的對象,更是一種參與的過程。」陳建騏解釋。
張耿華則認為,這個互動區域反映了當代音樂與科技結合的趨勢。「隨著科技的進步,音樂的創作與聆聽方式也在不斷變化。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區域,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未來可能性。」
林強則從聲音藝術的角度,提出了對未來的思考。「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,聲音的意義變得更加多元。我們希望透過展覽,讓觀眾重新思考聲音的本質,以及它與我們生活的關係。」
展覽的最後,策展人們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:「如果李泰祥還在世,他會如何看待當代的音樂與影像藝術?」陳建騏沉思了一會兒,然後說道:「我想,他會繼續探索音樂的可能性,並且不斷挑戰自己與觀眾的極限。」
張耿華則認為,李泰祥的音樂精神將永遠存在。「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,而時間是無窮無盡的。只要我們繼續聆聽,李泰祥的聲音就會一直在我們耳邊迴響。」
林強則笑著說:「或許,李泰祥的聲音已經穿越了時空,來到了這個展覽中。當我們仔細聆聽,或許就能聽見他的聲音。」
策展人|陳建騏、張耿華、林強
參展藝術家|黃韻玲、侯志堅、王希文
日期|2023.03.10(五)- 2023.04.02(日)
活動時間|1000-2000
地點|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展演空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