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粗獷派建築師》:混凝土中重建希望


PUBLISHED: 2024/09/25

「電影《粗獷派建築師》講述了他在二戰後流亡至美國,並以粗獷主義建築風格重新定義戰後城市的故事。

布達佩斯到費城:流亡中的建築重生

拉斯洛·托特出生於布達佩斯,二戰期間因猶太身份被迫逃亡,最終在費城落腳。戰後,他以建築為生,用混凝土與鋼鐵重新定義了戰後城市的風貌。他的作品以粗獷主義風格為主,強調實用性與功能性,成為戰後重建的代表。


image35
電影的榮耀:獎項與肯定

《粗獷派建築師》不僅是一部關於建築的電影,更是一部關於人性與歷史的深刻作品。這部電影在2024年的威尼斯影展上首映後,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與多項大獎。導演布萊迪·寇貝特(Brady Corbet)憑藉其細膩的敘事與深刻的視覺風格,榮獲最佳導演獎。


男主角安德林·布洛迪(Adrien Brody)以精湛的演技,將拉斯洛·托特的內心掙扎與流亡傷痛詮釋得淋漓盡致,並憑此角色奪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。布洛迪在獲獎感言中表示:「這部電影不僅是關於建築,更是關於希望、愛與堅韌的故事。」 此外,《粗獷派建築師》還獲得了最佳攝影獎與最佳劇本獎,成為當年影展的最大贏家之一。


image35
image35
粗獷主義:建築與電影的交會

電影中的粗獷主義建築風格不僅是視覺上的亮點,更是故事的核心。粗獷主義(Brutalism)起源於1950年代,強調實用性與低成本,常用未經修飾的混凝土與鋼鐵作為材料。這種風格在戰後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也成為拉斯洛·托特表達自我與療癒傷痛的方式。


「粗獷主義不僅是一種建築風格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,」導演寇貝特說道,「它讓人們在廢墟中看到希望,在混凝土中感受到溫度。」